建筑序列的空间跃迁

分类:建筑 标签: 日期:2018-08-31

《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日本大阪,1976 | Tadao Ando, Azuma House, Osaka, Japan, 1976》

“住吉长屋是以牺牲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来换取自然的温柔和严峻,而后者才是创造真正丰饶生活的关键。”——知乎@廖天一朗

序言 | Preface

关于住吉长屋的文章中,无数笔墨浪费在了立面冷峻、空间逼仄、浪费用地、使用不便,采光不足等等的指责中。然而,对于居住于此40余年的普通人东一家来说,鲜明的外观和完美的空间一定不是东所想的。

安藤用一个温柔且细腻的设计给东一家的平静生活,带来了些许不一样的感受。这感受,或许仅仅就是在自己的院子里静听风雨、观赏光影变换而已,又或者是看到中庭的连廊时,一种理解与不理解的若有所思。这些不曾有过又不起波澜的新鲜感受,对于平淡的生活,已是足够丰饶。

《阿尔伯托·坎波·马埃萨,安达卢西亚历史博物馆,西班牙 | Alberto Campo Baeza, Andalusia’s Museum of Memory, Spain》

如前文《建筑序列的线与非线》中安达卢西亚历史博物馆,【空间共生 | Space Symbiosis】的方法实现了丰饶的空间。空间共生使得空间使用者在不同的空间之间无意识地转换,正是这种丰饶的原因。

在类型学上,我们称其为空间共生,而在方法论上,我们借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称其为建筑序列的【空间跃迁 | Space Tansition】。物理学中,跃迁指量子力学体系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过程,即在不同能级间的空间状态转换。在建筑学中,跃迁指不同位置或性质的空间,诸如内外、上下、大小,通过一定的方式取得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空间跃迁的最大魅力在于创造不寻常的空间体验。

 

第一章 空间跃迁 | Space Transition

藤本壮介是空间跃迁的高手,在他设计的一系列住宅中,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不便使用”的空间。然而,牺牲了便捷性的磕磕绊绊中,换来了不寻常的丰饶:空间属性的复合,以及生活情景的融合。

一、墙的解放 | Wall Free

【错置 | Dislocation】的方法经常被用于建筑设计。

《妹岛和世,新美术馆,纽约 | SNNAA, The New Museum, New York》

《奥雷·舍人,斯普林格园区-融合的云朵提案,柏林 | Ole Scheeren, A Collaborative Cloud Proposal for Axel Springer Campus, Berlin》

错置,使建筑的外观更加灵活且富有内涵。然而,错置的各部分通常是独立的,在其内部,却很难感受到错置所带来的空间变化。因此,错置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立面设计方法。错置可以带来额外的外部空间,拿来作为空中花园尤为合适,故而,当表达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时,错置是个不错的选择。

《藤本壮介,游动房子装置,巴黎 | Sou Fujimoto, Nomadic House Installation, Paris》

墙的存在,使错置的各个独立部分不与相邻空间发生过多的内部联系,从而使内部空间显得规整有序。显然,错置没有在(内部)空间设计中取得太多成效。但是,藤本壮介显然不满足于表面的错置,他需要探索错置空间的内部协调。

《藤本壮介,NA住宅,日本东京 | Sou Fujimoto, House NA, Tokyo, Japan》

设计中,“边界”的概念深入人心。墙,作为边界中最重要的元素,被忽略了一个重要特征。墙,阻碍了空间和视线,阻碍了空间之间的协调。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空间因为位置、属性不同而无法协调时,放置一道墙分隔它们便是万全之策。藤本壮介大胆地彻底地摒弃墙的阻碍性,放弃了所有的墙,来探讨复杂空间的协调与共生。

《藤本壮介,H住宅,日本东京 | Sou Fujimoto, House H, Tokyo, Japan》

没有了墙的阻碍,各种生活空间复合在一起,各种生活情景融合在一起,原本“一目了然”的居住空间,产生了各种戏剧性的体验。

《藤本壮介,H住宅,日本东京 | Sou Fujimoto, House H, Tokyo, Japan》

下楼梯时的一瞥,看到女儿漂浮在空中读着童话。

《联创设计,穴之住宅,日本冈山 | UID Architects, Pit House, Okayama, Japan》

坐在最爱(深恶痛绝)的厨房顶上,安静地看着在客厅沉思(酒足饭饱)的爱人。

《高木贵间,K住宅,日本札幌 | Yoshichika Takagi, House K, Sapporo, Japan》

在客厅角落的屋顶上窃窃私语。

《高木贵间,K住宅,日本札幌 | Yoshichika Takagi, House K, Sapporo, Japan》

不经意地向窗外看去,看到朋友从客厅悄悄走过。

《藤本壮介,N住宅,日本 | Sou Fujimoto, House N, Japan》

这些“读不懂”的句子,体现了不寻常的空间。当不再把墙看作边界,不再简单粗暴地用墙分隔那些本可以产生无限可能的复杂空间时,新的设计便被催生。

二、通道的解放 | Pathway Free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 | Wang Shu, China Academy of Art Xiangshan Campus, Hangzhou》

墙的解放中,墙被看成了简化问题的方法,却使“无限可能”的空间受限。之于通道,当他们被划分为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的时候,也是一种常用但简陋的手法。通道解放的时候,或倾斜、或扭曲、或交叠,给我们呈现了种种不拘一格的奇妙形态。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 | Wang Shu, China Academy of Art Xiangshan Campus, Hangzhou》

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实践中,通道倾斜在了墙上,如藤如蔓。

匍匐在屋顶上,如山如岚。

交织在房间里,如影如幢。

三、楼层的解放 | Storey Free

《雷姆·库哈斯,朱西厄图书馆提案,巴黎 | OMA Rem Koolhas, Jussieu Library Proposal, Paris, France》

《伊东丰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中 | Toyo Ito, 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Taichung》

尝试在不同位置或性质的空间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取得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即是空间跃迁的最初实践。打破墙的限制,自由地交通,以及空间流动,在施工技术几可胜任(有钱)与民众审美足够宽容(无审美)的今天,确是一个开拓设计手法的好思路。

 

第二章 跃迁一例 | A Transition Example

莫比乌斯环首尾相接,是只有一个面的空间几何体。从空间跃迁的概念看,起点连接终点,首尾位置跃迁,形成了一个没有终点、无穷往复的表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北京 | BIAD UFo, Phoenix International Media Center, Beijing》

借由莫比乌斯环“阴阳平衡、不断循环往复,正反相互转换(邵韦平语)”所表达的概念而设计的凤凰国际中心。

扭曲一周的莫比乌斯环,除了首尾的位置跃迁,其空间“穿过”了自身空间。

《袁峰,竹里,四川崇州 | Philip Y. Feng, In Bamboo, Sichuan》

竹里是一个小建筑,囿于比较明确的功能需求,在平面设计上没有太多惊艳。然而,其“穿过自身”的空间形态确是一种不多见于实际的尝试。

一、结构线找形

1.根据平面图,绘制三组圆控制整个建筑的形态。红色为外檐,蓝色为内檐,绿色为屋脊。

2.根据立面图,内外屋檐线抬升至2.4m的高度,屋脊线抬升至5.6m的高度。

3.先处理屋脊。插件<Tangent Tools><Common Tangents>可以标示出两圆之间的所有切线。

4.将屋脊的两圆以切线连接。

5.屋脊线分为两部分,各自成组。在空间形态上,一段上升,一段下降,以实现“穿过自身”。

6.选择其中一段,使用插件<RBC_FFD变形>通过移动控制点来控制曲线的形态。

7.以同样的方式调整内、外檐曲线的空间形态。

8.最终得到三条曲线:外檐、屋脊、内檐。使用插件<RBC_曲线编辑工具>修改各曲线段数为500段。值得注意的是,在Sketchup中,找形完成的曲线,非常有必要经过优化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优化可能是均分段数、修改段数、光滑、简化等等。

二、屋面

9.在三条曲线之间的合适位置,绘制几组控制线。这几组控制线实际为屋面椽条的示意位置,它们起到很重要的“结构线”的作用,以控制屋面曲面的生成。

10.使用插件<Curviloft><Skin Contours>建立屋面曲面。

11.在<柔化边线>面板中调整合适的角度进行柔化。

三、椽条

12.复制并<原位粘贴>一条屋脊线,使用插件<RBC_阵列工具>,将一个短边线组件(组件原点在边线中心,组件绿轴沿边线方向)<路径阵列>至屋脊线上,阵列间隔为0.3m。然后删除屋脊线。

13.使用<沙箱><曲面投射>将阵列边线投射到屋面曲面上,得到椽条。在这个过程中,屋面曲面要<隐藏边线>,避免影响椽条线的后续操作。屋面曲面有重叠部分,故投射分步进行。屋面宽度不同,可将即将投射的边线组件<设定为唯一>,将其伸长或者缩短以适应屋面宽度。

14.选中生成的椽条及屋面,右键<只选择线>将椽条线复制出来。

15.沙箱的<曲面投射>有个原生BUG,即在微小曲面上的投射可能”神秘消失“,造成投射结果的”断线“。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插件<Edge Tools><Inspect and close edge gaps>将这些断线处找出并修复它们。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模型交错>来生成椽条线,即把被投射的边线组件替换为一个垂直的面组件,与屋面曲面进行交错,此不赘述。

15.此时的”椽条“并不是真正的椽条,它仅是直线在屋面曲面上的投影。这些椽条线都是由多条边线组合而生,一根椽条可能包含十几条边线(如红色线条所示)。我们期望的应如黄色线一样,只需要连接外檐、屋脊、内檐上三点的两条边线。

16.使用插件<Curvizard><简化曲线>将椽条处理为2段,得到期望的椽条线。

四、支撑结构

17.对应平面图,找出梁的位置。

18.梁的数量不多,可以不借助插件而手动处理。针对每条梁偏移0.4m,连接首尾成面,将面左右各拉伸0.075m,得到高0.4m宽0.15m的梁。

19.在每根梁的内段端点和外段中点处放置一个柱子组件,柱子为两方木夹梁,以金属件与梁固定的形式,具体参见实景照片。这个过程中,插件<S4u-Align>会非常有用,它可以快速确定位置和角度使梁柱契合。完成后,在地面处使用插件<s4u-Slice>将多余部分切除。

20.对于剩余的椽条,使用插件<SUAPP><拉线成面>沿蓝轴方向向下拉伸0.05m将线生成面。

21.使用插件<Joint Push Pull><法线推拉>0.05m将面生成体。

22.得到高宽均为0.05m的椽条。

五、重建结构线

23.如前所述,分为两段的椽条才是真正所期望的椽条。契合这些椽条的屋面曲面与之前的屋面曲面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根据真实的椽条重建屋面。

24.使用插件<RBC_曲线编辑工具>在椽条线的端点处生成参考点。

25.使用插件<Eneroth Point Connector>将参考点连接成线。这三条曲线是与椽条线完全契合的外檐、屋脊和内檐。

26.将曲线与椽条线放置在一起,借助插件<QuadFace Tools><Convert Wireframe to Quads>重新生成屋面曲面。

27.与原屋面曲面相比,重建的曲面具有清晰、合理的结构线。

28.使用插件<BUA基础工具><线上置点>可以在任意十等分处生成参考点。

29.连接成线后,作为檩条的定位线。

30.内外檐与屋脊线通过插件<SUAPP><稳定跟随>生成高0.3m宽0.15m的形体;檩条通过插件<SUAPP><线转圆柱 >生成直径0.15m的形体;重建的屋面通过插件<Joint Push Pull><挤出推拉>沿Z轴向上挤出0.05m厚度。与椽条、支撑结构组合在一起。便于观察,屋面材质透明。

31.细微处,可以看到屋面、屋脊、檐檩、平檩、椽条非常契合。便于观察,屋面材质透明。

32.屋面瓦作的生成需要对坐标系的刚性变换以及一些数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此篇文章中不予细述,将在立面相关的文章中展开。

33.调整材质,施以配景,打开阴影。

 

第三章 设计理论 | Design Theory

看见设计,看见营造

【空间跃迁 | Space Transition】指不同位置或性质的空间,诸如内外、上下、大小,通过一定的方式取得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简单来说,是在非并列的空间之间建立联系,产生不寻常的空间体验。首先使空间具有跃迁的潜质,而不是在层级明确的情况下生硬地取得联系,是空间跃迁理念的基本认识。为了得到这种潜质,对于建筑构件的重构,可以窥探空间跃迁的设计方法。

一、建筑构件的解放 | Building Unit Free

【界面重构 | Interface Remodeling】

如前所述,界面的阻碍性使空间失去了很多的可能性。如果减弱界面的阻碍,结果会怎样?

1.将一个基础立方体(5*5*5m)复制为2*2*4的体量(计68个面)。

2.使用插件<Eneroth Random Selection>选出其中50%的面(32个面)。

3.删除共面线。

4.将面挤出0.2m的厚度,并<实体外壳>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多种可能的空间。

5.局部放置楼板分隔上下层,如虚线所示,形成上下左右的空间跃迁。

参见:《秋山隆浩,北品川的共享房,东京 | Takahiro Akiyama, Share House in Kita-Shinagawa》

【通道重构 | Pathway Remodeling】

在通常的设计中,通道的视觉比重以及空间场域是比较弱的。如果将提升通道的空间比重,结果会如何?

6.基础立方体复制3*3*6的体量。

7.取出水平边线。

8.在每一条边线上通过插件<BUA基础工具><线上置点>随机放置一个点。

9.使用插件<UBA基础工具><随机点连线>随机选出20个点连接成线。

10.将线生成通道,并添加栏杆。此处示意空间联系,并不在意“通道”的坡度。

11.通道与楼板放置在一起,并在楼板相应位置开设洞口以通过。

参见:《藤本壮介,台湾咖啡,台南 | Sou Fujimoto, Taiwan Café, Tainan》

以上两例,对于墙、通道等常见的建筑构件在空间跃迁的概念下进行了重构,得到的空间十分具有意味。

二、建筑体块的解放 | Building Volume Free

【错置 | Dislocation】

1.基础方形平面(5*5m)组成6*6的网格。

2.使用插件<RBC_随机推拉>将面拉伸成4m至8m间随机高度的体块。

3.同样的方式再生成一次。

4.将两次的结果叠放。

5.随机选出其中40%的体块替换为镂空体块。

6.删除部分体块留出建筑外部场地。

参见:《迪奥诺建筑设计机构,预制虚空提案,韩国 | Dioinno Architects, Prefabricating the Void Proposal, Korea》

【覆盖 | Coverage】

7.或者,在同样大小的场地中,随机散布一些体块。这些体块由5*5*5m的基础体块变形而来,角度随机,尺寸在80%-150%之间。

8.再次生成一次随机结果,并将两次结果叠放在一起。

9.这些体块在上下左右产生了随机的联系,内部空间也是不可预期的。似乎他们仅仅表达了无序、混乱甚至不可理喻。

10.如果覆盖以表皮,建筑空间被有组织覆盖在外壳之下,情况则大不相同。

参见:《弗兰克·盖里,克利夫兰卢·鲁沃脑健康中心,拉斯维加斯 | Frank Gehry, Cleveland Clinic Lou Ruvo Center for Brain Health, Las Vegas》

 

结语 | Peroration

40年前的住吉长屋,温柔的安藤用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不曾有过又不起波澜的新鲜感受是多么的珍贵。他没有贝聿铭的恢宏大气,没有盖里的丰富情感,安藤关注的,是人性的细微处,不需要惊世骇俗,只有惊鸿一瞥然后寂然无声。40年后,安藤依然沿袭着最初的对建筑的理解,无论多少项目,只如初见。

《安藤忠雄,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海 | Andou Tadao, Shanghai Poly Grand Theatre, Shanghai》

其实,安藤的建筑并没有完全契合空间跃迁的概念,他仅仅是坚持自己的建筑理想而已,手法一如当初,未曾改变。然而,安藤之后,日本的建筑师们无一不在突破建筑空间的规矩限制,寻求设计的新方法。他们不以使用习惯为限,不以即成的眼光做判断,甚至在已知有诸多错误的情况下,依然实行实验性的尝试,这是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宽容的社会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下的中国,理念在萌芽,认知在价值观的夹缝中缓慢成长。媒体鼓吹“建筑实验场”的称呼,亦悲亦喜。悲的是,建筑行业内亦步亦趋地认同,喜的是终于有人在“实验”中渐渐体会到大师们不说却实实在在带给中国的先进思想。于是我想,我们不缺伟大的建筑师,我们的学习、复制与思辨能力无比强大,所缺的是评论者。建筑设计不是基础科学研究,它需要先锋。先锋引导潮流,潮流左右意识形态的取向。这种取向便是大众认可的美与丑。

很多人不喜欢盖里的建筑没有内涵,然而盖里是公认的世界著名建筑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盛行的今天,盖里代表了计算机可控的复杂度与人们所说的解构主义。如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结果可以更复杂,盖里也可以更解构。

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空间组合的空间理论。然而,牛顿力学定律已经成为狭义相对论力学在低速下的近似,《走向新建筑》却依然是众多高校的研究生考试推荐用书。不思进取,何谈先锋?

我在见造谈建筑理论,不与主流理论同声,必然被口诛笔伐、嗤之以鼻。正是如此,我才坚持。因为若无异声,必是泯然同众,又有何必要说?我所说的,是告诉大家如何从白纸一张,以思路贯穿,产生大师的作品,并非主讲软件建模抑或泛泛而谈,学渔而非鱼。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斯普林格园区,柏林 | OMA, Axel Springer Campus Proposal, Berlin》

建筑序列是建筑空间的一种组织方式,不是必然的空间次序,正如写文章亦有倒叙、插叙,而文章主线却贯穿始终,读之淋漓。建筑序列不关心先后次序,而强调主线,可以用种种自由的方法塑造、丰富主线。跃迁便是其中一法,它使空间任意点的联系成为可能,只要能找到合理、合适的联系方法。因此,这是一个为自己设题,又自己解题的过程。

 

附件 | Attachment

本文包含1个附件:

序号 文件名 文件说明 软件
01 s-007-1533097000-render-000.skp 竹里渲染模型 SketchUp 2018

下载地址(密码 jian):

文章附件(Article Attachments)  >  007 – 建筑序列的跃迁

文章结束